浏览:66
大专院校

北京农学院

'微信名称:北京农学院招生办公室 微信号:buazsb'

标签:
学校概况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一所农林类本科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期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3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批与中国农大联合培养博士。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和“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北京市属高校“2011计划”,是一所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的高等农林学府。
学校现占地约1000亩,另有万亩林场、千亩农场,先后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有在编教职员工8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9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提升内涵建设的深度、强化特色发展的效度,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有序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80余人,其中6人次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00余人次先后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项目及称号。学校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引进万人计划1人、海聚工程人才1人、优秀留学归国人才1人、学科骨干1人;1人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名单。

人才培养
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方向)36个,涵盖农、工、管、理、经、法、艺七个学科门类。其中,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园林、动物医学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风景园林、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会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1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6个专业为“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园艺、动物医学2个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学校实行“3+1”(3年理论学习+1年综合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首都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农林人才,现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植物类、动物类)和4个北京市级(植物类、动物类、食品加工类、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217个校级签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植物类、食品加工类);另有6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所有专业实验教学全覆盖。
学校建立了校政、校校、校院、校企等合作育人长效机制,为学生个性培养,人人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学生在一系列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比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
北京农学院以突出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为指导,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林业人才为中心,努力构建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和打造了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积极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凸显了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特色。学校主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先后三次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1项。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践行“五育并举”理念,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各类竞赛比赛中获奖百余项,其中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奖66项,在北京市属高校位列第2名。学校深入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连续16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22年暑假,2100余名师生组成400余支队伍,利用暑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其中,7支队伍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居北京市高校之首,学校获表彰并作典型发言,相关事迹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等深入报道。1个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扬品牌项目,是北京市唯一入选项目。学校先后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就业升学
北京农学院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校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为平稳,维持在97%左右。2022年总体就业率为97.2%,高于北京高校平均就业率,其中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大幅上升,达到72.65%。学校近5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整体稳中有升,稳定在28%以上,2022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达到30%左右。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好就业、就业好”形成良好口碑。
建校6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扎根基层,踏实勤勉,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行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政府管理人员、杰出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颇具影响力的涉农企业家。北京农学院现已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技术服务中心。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为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学校现已形成以农为特色,农、工、管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共有园艺学、林学、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学11个一级学科,其中园艺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
学校拥有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按照“立足首都、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围绕重点区域规划布局,依托教授工作站、产业扶贫站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打造全产业链、跨学科社会服务团队,服务区域覆盖北京多区。参与完成《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众多涉农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编制,11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联合支持建设名单,4个案例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培育和打造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布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目前,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总数达到24个,覆盖5大学科群,有力支撑了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学校成立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目前市属院校获批的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学校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技术服务中心”“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学校瞄准乡村振兴主战场,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现代农业前沿和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围绕生物种业、林木果蔬等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五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100余项。聚焦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签署校区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平谷农业科技创新区发展规划》《平谷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动融入平谷“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成果《奶牛精准营养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聚焦首都农产品安全生产与供给,制定国内首个“即食鲜切蔬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和“即食鲜切蔬果生产卫生规范”国家标准。聚焦北京绿色发展,成立跨学科“生态桥”团队,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观光果园建设等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高校率先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校着力发挥都市型农业高校平台、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注重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全面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大模式”(科技小院模式、教授工作站模式、“揭榜挂帅”模式、产业研究院模式、派驻“第一书记”帮扶模式、科技挂职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继续教育模式、耕读与科普联动模式、特色智库模式)。学校11个科技小院全部进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支持建设名单,2个案例入选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理念,2003年成立国际学院,成功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环境和平台,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36所院校和机构签署了71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与英国澳大利亚两所大学、三个专业开展“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发展目标
新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现实需求,全面服务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时代脉搏共振、与首都发展同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首都、服务“三农”、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都市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现代农林大学!周边环境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街道北农路7号

浏览:66

相关导航